萬
龍
聨
璧
图片
世道不同,话到口边留半句;
人心难测,事当行处再三思。
郑板桥 联句 豆万龙 书法
郑板桥的这副联“世道不同,话到口边留半句;人心难测,事当行处再三思”,犹如一把锋利的刻刀,在世事人心的画布上刻下了通透的处世哲学。
上联“世道不同,话到口边留半句”,道尽了言语的分寸之妙。郑板桥一生三起三落,从科举入仕到罢官卖画,见过官场的尔虞我诈,也尝过民间的冷暖悲欢。他深知“世道”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画布,而是交织着利益、立场与误解的复杂网络。所谓“留半句”,并非怯懦的藏拙,而是清醒的自保。就像他在潍县任上,面对灾民流离却要应付上级巡查时,既不能违心粉饰太平,也不可直言触怒权贵,只能用“些小吾曹州县吏,一枝一叶总关情”的诗句,将民生疾苦藏在温婉的笔墨里——这便是“留半句”的智慧,在不违本心的前提下,为言语留出转圜的余地。
言语如双刃剑,能暖人心,亦能断人情。郑板桥在《竹石》中写“千磨万击还坚劲”,看似刚烈,实则懂得刚柔相济。他曾在给弟弟的家书中告诫:“与人言语,须察颜观色,不可一味直抒胸臆。”这种“留半句”不是虚伪的客套,而是对他人的尊重,更是对语境的敬畏。就像寒冬里的炭火,既要暖人,又不可烧得太旺灼了人,说话的艺术,从来都在“说”与“不说”之间。
下联“人心难测,事当行处再三思”,则将目光投向了行动的审慎。郑板桥罢官后在扬州卖画,见过太多“画虎画皮难画骨”的世相:有人看似豪爽,实则觊觎他的墨宝;有人表面谦和,暗地里却算计着画价的高低。所谓“人心难测”,并非否定人性的善良,而是承认人心如深潭,总有不为人知的褶皱。他曾画过一幅《墨竹图》,题跋写道:“画竹不难,难在竹有节;做人不难,难在人有骨。”这“骨”里便藏着“再三思”的定力,不是犹豫不前,而是在行动前看清自己的初心与前路的荆棘。
“再三思”不是怯懦的踟蹰,而是清醒的权衡。郑板桥任潍县县令时,面对连年灾荒,决定开仓放粮,却遭到下属劝阻,担心触怒朝廷。他彻夜未眠,既想救百姓于水火,又知擅动官粮可能丢官入狱。最终他拍板:“此乃救命之举,纵丢乌纱,亦无怨无悔。”这“再三思”,思的是道义与后果的权重,而非利弊的算计。就像他画竹,总要先在心中勾勒千百遍,才落笔挥毫——行动的果敢,从来建立在深思熟虑的基础上。
郑板桥用一生画兰竹,却不画牡丹,因不愿媚俗;他为百姓请命,却不与权贵结党,因不屑苟合。他的“留”与“思”,始终围着一个“真”字,是对本心的真诚,对世事的真切。
如今再读这副对联,依然能感受到穿越时空的温度。郑板桥的笔墨早已干透,但他留下的处世箴言,仍像一剂清醒剂,提醒着我们:话到嘴边时,慢半拍;事到临头时,停一步。这不是世故的圆滑,而是历经世事后的通透,就像他笔下的竹子,看似疏朗,实则每一片叶、每一节骨,都藏着对天地人心的敬畏,这就是就是经典的魅力所在。
对联:郑板桥,原名郑燮,(1693年11月22日-1766年1月22日),字克柔,号理庵,又号板桥,人称板桥先生,江苏兴化人,祖籍苏州,清朝学者、书画家、“扬州八怪”代表人物。乾隆元年(1736年)进士,官至山东范县、潍县县令,政绩显著。后客居扬州,以卖画为生;代表作品有《修竹新篁图》《清光留照图》《郑板桥集》等。郑板桥一生只画兰、竹、石,自称“四时不谢之兰,百节长青之竹,万古不败之石,千秋不变之人”。其诗书画,世称“三绝”,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佳禾资本-股票配资盘-五倍杠杆-炒股加倍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