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月25日,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公开呼吁民众捐款,帮忙偿还36.7万亿美元的国债。
这个数字有多夸张?简单来说,它比美国一整年创造的GDP总和还要多,一年不吃不喝都不够还清债务。
而就在他向民众伸手之际,美国却对全球贸易伙伴发动了前所未有的关税大战,连欧盟这样的盟友也不放过,税率高达30%。
一边向民众索要钱,一边又在全球挥舞着关税大棒,美国到底在搞什么鬼?
关税战背后的财政焦虑
说起美国今年4月发动的全球关税战,表面上看是为了保护本土产业,实际上更像是一场"抢钱大作战"。美国媒体自己都承认,发动关税战最大的好处就是能让政府获得更多财政收入。
这种做法其实就是变相向民众收税。想想看,当你去超市买东西,发现进口商品价格都涨了,那多出来的钱其实就进了美国财政部的口袋。
一台原本1000美元的进口电器,加征30%关税后变成1300美元,消费者多掏的300美元直接成了政府收入。关税战看起来是在打击外国商品,实际上是让美国消费者为政府的财政窟窿买单。
甚至美国连自己的盟友都不放过。对欧盟征收30%的关税,这简直是"六亲不认",欧盟可是美国的传统盟友,两者之间的贸易往来极为密切。
这种做法无异于"杀鸡取卵",短期内虽然能增加一些财政收入,但长远来看必然会损害双边贸易关系。可见美国的财政压力已经到了什么程度,连面子都不要了。
但关税收入能解决根本问题吗?显然不能。根据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的数据,即使把全球贸易都征一遍税,每年增加的关税收入也就几千亿美元,面对36.7万亿美元的债务大山,真的只是杯水车薪。
更要命的是,关税战带来的通胀压力正在消耗美国民众的购买力。当基本生活用品价格上涨时,普通家庭的经济负担加重,消费能力下降,最终可能导致经济增长乏力,形成恶性循环。
两党的共识
美国的债务问题并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。从奥巴马时代开始,美国国债就像坐了火箭一样蹭蹭往上涨。有趣的是,这个过程中国会两党表现出了罕见的团结精神。
无论是共和党还是民主党,对于提高债务上限这件事都特别有默契,几乎每次都能"友好协商"达成一致。这可能是美国国会为数不多能达成共识的议题了。毕竟在其他议题上,两党可是经常争得面红耳赤,但一涉及到花钱,大家就格外团结。
为什么会这样?道理很简单,花钱总比省钱容易,而且花的还不是自己的钱。美国联邦政府长期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,最简单的解决办法就是发债。经济遇到困难了?发债刺激。军费不够用了?发债补充。社会福利要增加?还是发债。基础设施要更新?继续发债。
这种操作模式就像信用卡透支一样,今天刷明天还,明天刷后天还,债务就这样滚雪球般越滚越大。根据美国财政部的数据,美国现在每年光是支付债务利息就要花掉1.8万亿美元,这个数字甚至超过了军费开支。换句话说,美国政府每年创造的财政收入,很大一部分都用来给债权人付利息了。
而且美国的经济结构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。制造业空心化让美国失去了大量高薪蓝领工作,基础设施老化需要巨额投资,贫富差距扩大影响社会稳定,这些问题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。但美国政府除了继续借债,似乎也没有别的办法。
这种"借新还旧"的模式理论上可以一直持续下去,但前提是必须有足够多的投资者愿意购买美国国债。一旦市场信心动摇,整个体系就可能瞬间崩塌。
当代版"何不食肉糜"
当美国财长贝森特呼吁民众捐款偿还国债时,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可能是:这是在开玩笑吗?这种做法让人想起法国大革命前夕,当民众因为买不起面包而饿肚子时,玛丽王后说出的那句著名的"何不食肉糜"。
让我们算笔账:36.7万亿美元是什么概念?美国总人口约3.3亿,如果平均分摊,每个人需要承担超过11万美元的债务。就算每个美国人(包括刚出生的婴儿)都捐出10万美元,也还差得远。而且,根据历史记录,美国民众之前的爱国捐款,最多只够支付政府20分钟的债务利息。
就在财长喊穷要钱的同时,美国国会刚刚通过了2025年预算开支法案,为富人阶层提供更多减税优惠。一边要普通民众掏腰包,一边给有钱人减税,这操作让人看不懂。
美国的军费开支占GDP的3.5%以上,2024年军费预算超过8000亿美元,这笔钱主要流向了军工复合体。而这些企业的股东很多都是华尔街的富豪和大型投资基金。普通民众既要承担关税战带来的物价上涨,又要为政府的债务危机买单,还要面对富人减税带来的税收缺口,可谓是"三重夹击"。
说到底,美国政府不是真的没钱,而是钱都花在了"刀刃"以外的地方。如果真想解决债务问题,完全可以削减一些不必要的开支,比如减少海外军事干预的费用,或者向富人阶层征收更高的税收。但这些选项显然不在考虑范围内,因为会触动既得利益集团的奶酪。
债务危机的多米诺骨牌效应
美国的债务危机不仅仅是数字游戏,它已经开始产生连锁反应。最明显的就是其他国家对美债的态度发生了变化。
中国作为美国国债的重要持有者,近年来一直在减持美债。这种"不接盘"的态度让美国很头疼。毕竟,如果没有外国投资者买账,美国就只能自己消化这些债务,压力可想而知。
更危险的是,随着美元霸权地位的动摇,美债的吸引力也在下降。金砖国家推动去美元化,越来越多的国际贸易开始使用本币结算,这些趋势都在削弱美元和美债的信用基础。
从更大的视角来看,美国的债务危机反映了一个更深层的问题: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难以为继。过度依赖金融投机、忽视实体经济发展、贫富差距不断扩大,这些结构性问题不解决,单纯靠借债维持运转迟早会出问题。
当然,美国作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,其债务危机的影响绝不会局限在美国本土。全球经济的深度融合意味着,一旦美债真的"爆雷",整个世界经济都会受到冲击。这也是为什么尽管明知美国债务问题严重,但很多国家仍然不敢完全"断舍离"的原因。
不过,历史告诉我们,没有任何一种经济模式能够永远持续下去。美国的债务危机或许正是全球经济格局重新洗牌的信号。在这个过程中,谁能率先调整自己的发展模式,谁就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占得先机。
美国财长的"捐款救国"虽然听起来荒诞,但它至少暴露了美国财政的真实状况。当一个超级大国开始向民众要钱还债时,或许真的到了该重新思考发展道路的时候了。
#优质好文激励计划#
佳禾资本-股票配资盘-五倍杠杆-炒股加倍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